• ?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新聞 >

    兩千多年前,楚人造的船是什么樣的?又怎樣制造了一起驚天“大海難”







    黃鳳春研究員說:

      舵的使用

      是中國造船史上

      具有劃時代的發明,

      鳳凰山位于

      楚南郢城內,

      這件船的形制

      所體現的

      無疑應是楚制。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還處于奴隸社會的古代中國,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件:國家元首周昭王乘坐“專船”行至漢水流域時,突然發生“海難”,這艘木制的堪稱那個時代的“泰坦尼克”號直接在江心解體,周昭王及隨員葬身江底。據《左傳·僖公四年》等歷史文獻記載,后經“國際社會”認定,這次“海難”是一起“恐怖行動”,幕后黑手直指當時位于南方的蕞爾小國——楚國。

      楚人為何要在周昭王乘坐船上做手腳,蓄意制造一起驚天“大海難”,謀害國家元首周天子呢?這,還要從楚國的崛起開始說起。

      西周初年,悄然嶄露頭角的楚,還處于和平發展的階段,小心翼翼地維持與周王朝的臣屬關系,周楚關系較為緩和,甚至還出現了“周公奔楚”事件,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不過,當歷史進入周昭王時期時,楚人經過長期的“篳路藍縷”,國家漸呈勃興之勢,并開始推行武力擴張。隨著一個又一個自己的封國并入楚國疆域,周天子有些坐不住了。

      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笔钦f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為征服楚國并獲取楚荊的銅礦等資源,周昭王曾三次率師攻楚。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昭王親率兵馬南征楚荊。大軍越過漢水,東夷、南夷臣服來見的有26個邦國,勝利而歸。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被楚軍擊敗,西六師喪失殆盡。昭王大怒,于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發動了第三次攻楚之役。

      周昭王時代的楚國,國力十分微弱,論爵位只是個子爵,論地位只是個附庸類型的小國,其軍隊按周制充其也只有2500來人,無論如何,面對率領六師以南征的周昭王來說,當時的楚國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絕對不是作為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對手。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楚人設計制造了用膠粘接的船只,騙得昭王上船,待船駛至江中時,膠液開始融化,船只解體成碎片,周昭王及其隨從人員,全部溺水而死。楚軍乘勝追擊,周人“喪六師于漢水”,導致全軍覆沒。

      關于這一事件?!妒酚洝芬昧恕兜弁跏兰o》的記載:“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之中流,膠溶船解。王及隨從俱沒水中而崩?!?/strong>

      

      山東古船博物館

      周昭王之死,與如今失聯的馬航班機一樣,在細節上還有很多謎團。但作為國家元首的周天子,愿意在征伐楚國時乘坐楚人的船,至少說明早在西周時期,楚國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造船技術,且就當時而言,楚人造船業應屬先進之列??脊虐l現證明,在新石器時代,船就已經問世了,而船的發源地就在長江流域。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水經注·沔水》中,兩次提及楚人在紀南城的西南和東面開鑿人工運河,可見,楚人對都城的水運事業是非常重視的。

      水運需要船,而且應該是大船。雖然,多年來的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楚國任何船的實物,但從楚故都紀南城的水門遺址,還是能從細節中看到歷史的端倪?!都o南城考古勘探簡報》告訴我們,在楚國故都紀南城內,有四條古河道,寬度在40至60米之間,成“斤”字形分布。從這些古河道的寬度和深度來看,上百噸的船只應該可以直接進入都城之內。

      

      紀南城建有三座水門,一座在城北,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東。城內的河道,出城南水門,可以連通長江故道沱江;出城東南水門,可以直達揚水、夏水和漢江;而出城北的水門,則可以直通水師基地。

      

      紀南城水系分布圖

      

      有考古專家認為,在紀南城北棗林鋪附近有一處南北寬200米,東西望不到邊的大水面,過去與城內的古河道朱河相通,是楚人理想的水師操練基地。這其中,楚學專家劉玉堂、袁純富先生明確的表明了觀點:“楚人在紀南城建都時,在其北門筑水門就可能與這里的水師基地有著密切的關系。不然,楚在城北設置規模較大的水門,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城址北的朱河水系是一條短源近而沒有通達北方各地交通能力的水道”。

      據史學家對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統計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僅在西楚地區就有水運碼頭和民間渡口1400多座。從《左傳·昭公十九年》中記載的“楚子為舟師以伐濮”來看,楚平王曾在荊州的“城郢”建立了造船場。劉玉堂、袁純富在《楚國交通研究》一書中這樣寫道:“當年楚都的造船場,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的情況分析,當在今荊州城西門外的故長江江灣處和沙市江津西南通江的地方?!钡拇_,1967年,交通部門在疏通河道時,發現了大量的古代修造船時遺留下來的竹、木、麻等殘雜遺物,即可證實今荊州城西和沙市西南瀕臨故長江的地方是楚人造船的場地。因此,專家認為,酈氏在《水經注》中說‘今城楚船宮地’是可信的。

      《水經注》中所說的“船宮”,其實就是那時專門用于造船的“工廠”。雖然,楚國“船宮”的規模我們無法知道,但我們則從秦漢的造船工場中找到了參照系。1978年,廣州發現了一處秦漢時期的造船工場遺址,考古專家發現,在造船場里有三個平行排列的造船臺,那時可以采用船臺與滑道相結合的結構原理制造重達50-60噸重的大型木船。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先生認為:“這作坊的時代雖屬秦漢時代,但自戰國中期以后,嶺南一直就隸屬于楚,這巨大的造船作坊不能不說它與楚國的造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strong>

      不過,我們還是從出土文物中看到了楚船的影子。1976年,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從紀南城內的鳳凰山漢墓里出土了平底的內河航船,雖然是模型的明器,但在遣冊上記有“大舟二十三槳”。經復原研究,得知漢代的所謂“大舟”,設有11對槳和1個舵,這正好與二十三槳相吻合,只不過,古人將那舵也稱之為槳了。黃鳳春先生說:“舵的使用是中國造船史上具有劃時代的發明,鳳凰山位于楚南郢城內,這件船的形制所體現的無疑應是楚制?!?/strong>

      

      鳳凰山漢墓出土的內河航船模型

      有意思的是,1957年在安徽壽縣出土了5件鄂君啟節,其中有2件舟節。這個舟節,是楚王頒發給鄂君啟經關通行的免稅憑證,上面鑄滿金文,銘文規定:“屯三舟為一舿,五十舿?!币簿褪钦f,鄂君一個人就擁有150只免稅的商船。鄂君啟節的發現證明,戰國時楚國具有制造大型船舶的能力。

      發達的造船業,還催生了楚國一支特殊的兵種——舟師。珍貴的出土文物,讓我們比較直觀的看到了楚國舟師作戰的激烈場面。比如,在楚地河南汲縣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上,飾有金屬鑲嵌的戰斗紋樣,有290多人浩大的作戰場面。船上的士兵有的搖楫,有的射箭,有的擊鼓,非常生動。這充分說明,楚國“海軍”的戰船之強大。

      

      鄂君啟節銘文局部

      

      《左傳》這樣描述了楚國“海軍”的戰力,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昭公十九年,楚國出動舟師伐濮。昭公二十四年,楚又動用舟師伐吳,侵入吳疆。定公四年,柏舉之戰前,吳、蔡、唐伐楚,楚軍與吳軍夾漢水而處,楚軍沿漢水而與吳軍對峙。由此可知,楚軍也由舟師運送而來。昭公十七年,楚軍沿江從“上流”而下,顯然是用船運送軍隊。

      春秋末至戰國初,楚國“海軍”得到重要的發展。楚人不但制造了大量的各式戰船,摸索出了適宜水上戰斗的水戰兵法,還發明了專門用于舟戰的水戰兵器。

      《墨子·魯問》中寫道:“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痹诔餐醵荒?,優秀的兵器制造家、魯班“自魯南游楚”,為楚國設計和創制了一種名叫“鉤強”的“舟戰”利器。憑借這種水戰利器,楚國戰船在處于劣勢、被迫逆流而退時,可以其阻擋敵國戰船接近;而處于優勢而進攻時,則可以鉤住順流而退的敵國戰船,進行接舷戰。

      

      水陸攻戰紋銅鑒

      鉤強配備戰船,使楚國舟師戰斗力大大增強,一時使北方諸侯“懼楚”?!蹲髠鳌は骞辍酚涊d:“子重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眳?、楚兩軍在江面上相遇,3000名士兵跟在300輛戰車(舟)后一舉攻克了鳩茲邑。清代歷史學家顧棟高在研究了《左傳》和《春秋》后得出結論:“子重之克鳩茲也,為今太平之蕪湖,此用水也?!睋?,發生在公元前570年的鳩茲之戰,就是我國古代有記載的最早水戰。

      楚國立國八百年,從默默無聞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靠的就是楚人以智慧創新、以謀略設局、以不斷變革推動社會進步。周人有周禮,楚人乃南蠻,既然無禮也就少了思想和精神上的約束,創新的精神讓楚人的思維、思想得以自由迸發,推動著這個蕞爾小國一步步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心。然而,當楚國“成年”輝煌后,卻抱殘守缺,喪失了進取意識、危機意識,無法調整已固化的利益集團,導致“楚才”被“晉用”,改革失敗,江山不保!都說讀史可以明鑒,此言不差!


    上一篇: 看看木船是怎么造出來的 下一篇: 探秘海南造船世家是如何手工打造百噸木船的

    免費咨詢

    • 定制咨詢: QQ
    • 定制咨詢: QQ
    • 售后咨詢: QQ
    • 投訴建議: QQ
    • 0523-82258558
    国产AV无码午夜久久久久久久_日本免费网站_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_毛片免费在线